台青:想問問你們,為什麼會不喜歡看到『意識形態、藍綠惡鬥、統獨問題』這些字眼?還有『拼經濟』這三個字,有辦法想得到應該需要多少因素才能構成拼經濟的成立? 政清:關於意識形態跟統獨我個人沒有多大意見,但黨政鬥爭無有效的作為回饋於民眾,這點我看了就很氣。說實在所謂的拚經濟,我個人認為是能讓民眾薪資有所提升,讓弱勢的勞工與資方能處於對等的狀態。拚經濟需要多少因素目前我是想不太出來,腦袋現在空白中。 台青:所以是希望提升薪資跟消費能力? 政清:簡單有力的結論。 台青: 1) 『讓弱勢的勞工與資方能處於對等的狀態』這句話在社會學上來說是偏左派的策略,需要讓社會的資源平均分配,但通常都會被保守勢力跟利益取向選民討厭。 如果是就『提升薪資跟消費能力』要從個人所得及物價平抑的能力來說: 個人所得:首先必須讓企業所得提升,並讓企業願意分利給員工,目前企業所得從政府數字顯示有增加但不讓利給員工,這部分我是建議修改公司法,讓企業能將獲利適當分配員工,但這應該會讓所有企業跳腳,是非常危險的政策決定。 物價平抑:需要政府控制物價,這也是偏共產的做法,資本主義者基本上是討厭的。 簡而言之,一般老百姓的願望通常需要左派政府的出手相救,但是會跟右派企業家資本家中產階級對槓,再加上共產主義本身是被全世界妖魔化,比較能接受的名詞是社會主義,但這依然是被各大企業唾棄並移出這些社會主義國家,另尋第三世界設廠或代工。 2) 政黨鬥爭目前民進黨做的事情想到的有:提高基本薪資及時薪,新鮮人起薪擺脫22K,黨產委員會將國民黨霸佔國產的部分沒收,提升台灣文化有形無形資產,推行同婚釋憲,推動新南向,尋求非中國的發展機會。 民進黨施政方面是靠左派政策進行,才會跟國民黨對抗;而國民黨一直阻擋民進黨的原因,是民進黨會拿走他的利益以及企業資本。而這些在鬥爭之下就會變成民眾眼中的政府空轉。 你們討厭的東西這麼複雜,但是被媒體用這幾個字給簡化了,政治就是這麼複雜很難理解,但是換政黨換做法,承受後果的依然是台灣民眾。還有一年三個月就是總統大選了,這一次就是台灣人自己決定要不要讓中國侵略當中國人了,當然不是國籍立刻改成中國,而是走香港路線,保證維持政治金融現狀絕不插手,但實情就是香港被中國拖垮,整個香港還要負擔中國帶來的悲劇,麻煩關心政治一年三...